國內大多數科技期刊采用了不端文獻檢測系統來對文章進行檢測,輔助文章的初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CNKI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在進行論文信息檢測時體現出了較好的實用性,在國內科技期刊界使用較為廣泛。 借助于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的幫助, 本刊近年初審退稿率達到了40%。
2019年5月29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發布了《學術出版規范 期刊學術不端行文界定》行業標準(CY/T 174-2019),規定于2019年7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 該標準對論文作者的剽竊、偽造、篡改、不當署名、一稿多投、重復發表、違背研究倫理等學術不端行為進行了明確的分類和界定,對審稿專家和編輯者的違背學術道德、干擾評審程序、違反利益沖突規定、違反保密規定、盜用稿件內容、謀取不正當利益等學術不端行為進行分類。.
如何界定學術不端行為? 其實,此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2019年5月29日,國家新聞出版署才正式發布 我國首個針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行業標準——《學術出版規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 174—2019)》 (以下簡稱《標準》),2019年7月1日正式實施。
? 期刊通過在其“投稿須知”欄目中明確期刊將疑似學術不端行為向 有關單位或基金資助機構匯報的原則,警告具有學術不端行為傾向 的作者,以降低在投稿階段發生學術不端行為的可能 2. 可疑論文的處理程序 ? 明確處理可疑稿件的程序,可以規范期刊編輯和審稿人的職責,從 而保證可疑論文匯報原則的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