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研究生在學業過程中常常出現學術不端行為,對于國家、社會、學校、導師以及研究生的家人和研究生本人都造成了比較惡劣的影響,學術誠信成為越來越多學者和高校教師的共同呼聲。 因此,認識學術不端行為,并進行有效地規避,對于研究生及高校教師來說,都不無裨益。 研究生作為初入行的“學者”,往往在主觀上對于學術不端認識不清,迫于學業和利好需求,麻痹大意,有意或無意地走上了學術不端的道路。 什么是學術不端行為? 學術不端行為(Academic Misconduct)是指在建議研究計劃、從事科學研究、評審科學研究、報告研究結果中出現的捏造、篡改、剽竊、偽造學歷或工作經歷。
近日,《Nature》刊登了一篇來自復旦大學研究者的評論文章,指出了國內學術不端現象的嚴重程度并分析了其中的種種原因。 文章的最后還給出了一些改善這一現象的建議。 四百萬名中國科研人員正在影響著全球學術界,這個數字比任何國家都要多。 據統計,2008 年,中國在 Web of Science 上的論文收錄數量已經超過了英國,排名世界第二。
在采訪中,也有研究生向記者表達了對于學術不端的痛恨。 “無論如何,學術造假都是不能原諒的。 學術研究允許失敗,但絕不能造假,因為這是一個研究者的底線。 ”北京師范大學在讀博士生張紅偉說。
為了更好地描述關于中國學術界所存在的的學術不端行為狀況,復旦大學的研究團隊對全球撤資數據以及已撤銷的國家撥款和申請進行了研究,同時在網上對一些利益相關的中國研究人員進行了調查和訪談。 為什么中國的學術不端那么難管? 中國的學術不端之所以難以監管,「定義模糊」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學科背景、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于學術不端的定義都是有分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