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小技巧在知網查重時避免標紅:
1、盡量用同義詞替代。比如:損壞=破壞;渠道=途徑;原理=基本思路;不可見=隱藏;優點尤其突出=優勢盡顯無疑。
2、改變句子的語態,比如被動語態改為主動語態,主動語態則反之改為被動語態。
3、把“的”“得”“地”等語氣詞的位置替換。基本上每個句子都有“的”或者“地”,中國語言博大精神,很多句子把“的”“地”“得”的位置換掉或者增加再或者去掉時對句子結構是沒有什么影響的。
4、把“,”“。”等標點符號改掉。論文檢測是由編碼組成,其中“,”“。”等符號也屬于編碼的構造之一。這條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做到的。
5、不要在中國知網找借鑒。中國知網網庫是國家指定的論文檢測對比庫,而用其他網站的論文的話,有可能不被檢測出來。
6、抄書。論文檢測軟件檢測的是論文,是在專業文章或網站發表過的論文,一本書籍都不包括在里面,當然也有可能書籍的內容本來就是抄論文的,即使這樣,抄書的風險也遠遠小于抄論文。
7、打亂語句結構。例如:“夏琳很漂亮”可以改為“漂亮的夏琳”。
擴展資料
畢業論文的附錄就像人體的附錄一樣,附錄中包含的信息是對寫作主體的補充而不是絕對必要的。附錄可以包括供讀者參考的部分、原始數據的摘要或工作背后的方法的額外細節。
你可能被要求為學校寫一個附錄,或者你可能決定為你正在做的一個個人項目寫一個附錄。您應該首先收集附錄的內容,然后對附錄進行潤色,這樣才能讓你的讀者更容易理解、更有用、更吸引讀者。
參考資料來源:畢業論文的附錄撰寫的小技巧?
說明有很多學生都在動歪腦筋,不愿意自己去創作,只是想要通過投機取巧的方式來逃避監管。
這個情況也說明了在文學界還是存在著一些不嚴謹的情況,想要確保學界的環境,還是要加大監管的。
論文查重的現象說明現在很多的大學生都不會主動去寫自己的論文,而是選擇抄襲別人,說明他們沒有自己的自覺性。
所謂的論文查重”就是在論文寫完后,跟網上的論文庫進行比對,看重復的部分有多少。很多高校都明確規定了畢業論文的查重率,一旦高于這個數值,論文就會審核不通過。這種情況,輕則被判定為論文不合格,退回重寫,重則可能被認為是抄襲。
針對這種情況,很多學生都在論文提交之前購買了查重服務,然后根據查重的提示,逐句修改。至于怎么修改?其實也就類似于洗稿一樣,同義詞替換、主謂賓顛倒、換句話說之類的。
如此這般地修改,直到查重率合格,才敢上交。只不過這樣一來,論文可能會被改得面目全非。有的學生甚至會購買降重服務,讓機器或者別人幫自己的論文降重。據悉,將一篇總字數50839字、重復率為17.9%的論文,降重至10%以下需要1800元。
而每到畢業季,論文查重的價格也水漲船高,一次好幾百,一個人要查好幾次,開銷也不可謂不大。很多院校和畢業生把論文查重率作為論文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標,忽視了論文考核的其他標準。
總的來說,論文查重的種種亂象,側面說明了論文考察中的弊端。高校片面追求論文重復率,忽視了論文的創意、創新等因素,其實并不利于學生和學校的發展。
對于想抄襲的人來說,可以有很多種辦法抄襲,他可以不追求論文用語的規范性,只為了減少重復率。其實,對于論文來說,正確的表達方式也就那么幾種,重復是難免的。而且,使用機器查重的話,連引用也會算到重復率里,這就使得很多學生連引用都小心翼翼。
而本科論文用到的理論知識,不引用難道讓學生去創造和重新發現嗎?
我覺得論文的重復部分應該要人工復核,如果論文的核心創意、試驗方法、行文邏輯等等主要的部分都是抄襲的,那么即便是查重率低于標準,也應該認定為抄襲。
而如果論文只在引用部分和無關大局的概念闡述、名詞解釋等部分是重復的,其他的觀點和證明方法都是創新的,即便重復率超出了標準,也不能算是抄襲。
記者調查發現,畢業生根據查重報告里的標注,見紅就刪,見黃就改”,采用各種技巧對論文進行降重,已經成為普遍現象。更有甚者,會直接購買降重服務,以期使論文的重復率達標。
受訪對象建議,學位論文評審需要從技術為主、以人為輔”轉向以人為主、技術為輔”,查重率只能作為一種參考數據。同時還要建立相應的學位論文評價體系和操作手冊,并加強學術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學術誠信的意識。
受訪學者指出,國際上通行的學術評價方法是同行評價,查重率不應該,也不能成為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