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不正確,是指學術界的一部分虛假、行為不良或失去范本的風潮,或是有人在學術方面盜用他人的研究成果,破壞學術風氣,阻礙學術進步,違背科學精神和道德,放棄科學實驗數據的真實信義原則,指給學與教育事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嚴重損害學術形象的丑陋。不良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現在學術體制中學術行政化的派生現象。
國際上,一般指的是數據的捏造、數據的篡改、抄襲三種行為。但是,也包括很多投稿、濫用學術成果、偽造學術經歷等行為。
學術性的不正當行為在世界各國、各歷史時期都發生過,但是像中國這樣現在泛濫,被稱為學術性的腐敗是很嚴重的。這個違反者很多,不僅僅頻繁地發生著,各科學研究機關也被發現。另外,從院士、教授、副教授、講師到研究生、本科生,涉及到了各種各樣的水平。
中國的大學由于學術規范、學術道德方面的教育不足,學生在學習、研究過程中出現了不合適的行為。因此,對學生,特別是研究生院,進行學術規范、學術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抑制學術腐敗,保證中國學術研究健康發展的重要措施。
學術研究是由人進行的,像人類的其他行為一樣,學術研究會有各種各樣的錯誤。這些錯誤大致分為三種。一個是限定于客觀條件發生的錯誤。這樣的錯誤是難以避免的,是由科學的進步所揭示的,犯了錯誤的科學家沒有責任,不應該受到譴責。
分類是由于疏忽造成的錯誤。這樣的錯誤本來就可以避免。不應該發生。但是,犯錯的人沒有惡意,沒有任何意圖造成的。是“誠實的錯誤”。犯了錯誤的人應該對過失進行批評和責任,但這是工作態度的問題,不違反學術道德。
還有一種。是學術上的不正當行為。這樣的錯誤本來就可以避免,但是加害者故意使之發生了。有主觀的惡意,違反了學術道德。應該受到輿論的譴責和行政的處罰,并追究法律責任。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術規范、學術道德有共同的特點,但有些細節也有差異。
正文主要針對理工學領域,尤其是生物醫學領域的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