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在香港讀書快2年了,多少對香港教育有了些近距離觀察的機會,純個人分享,分析的不對的地方大家輕拍。
我們讀的小學是大派位抽中的,全港排名前五的公立天主教小學,英文中文雙語授課。目前小一小二課程主要包含:中文,數學(英文授課),英文,科學(英文),常識,普通話,音樂,體育,未標注的都是廣東話授課。
小一他們隨機分的班,沒有太多感受,每個班里大概都有2-3個內地的孩子。
他們小學比較有趣的是,每學年都會重新分班,重新更換班主任,不會一個老師教5-6年。這樣6年小學下來,全年級的孩子相互都很熟悉。每年的老師也會整體調整,基本上6年,是6個不同的班主任。中文老師當班主任的比較多,而且一般班主任會教兩門課,比如中文和常識,或者中文和普通話。
小二他們按照學習情況做了分班,以往在內地的概念里,如果分班,常常是優先考慮尖子生,分班常常是把優秀的學生拉出來,分兩個精英班,開小灶單獨授課。
但他們小學不是,二年級5個班級,每班30-35人,具體分班如下:
A班:俗稱外國人班,會有兩個中文老師,其中一個會特別幫助班里的中文讀寫困難的外籍生。
B班:中文班,中文課會再分AB班,A班20人,同其他中文課沒區別,B班10人,B班會主要針對全年級中文成績較差且有進步空間的孩子。據說這樣分班的考慮是幫助中文需要幫助的孩子,迅速追上來。
C班:英語班,設置同B班中文課,英語課會有小班授課
D班:數學班,同上。
E班:常規班
學校不會對班級分班做任何解釋,如果家長追問,老師只會說,教育需要,常規設置。我也是跟本地的家長聊天才知道,說是希望幫助有進步空間的小朋友,更好的學習。本地家長如果孩子偏科被分到BCD班,會非常開心,覺得小朋友有了開小灶和迅速提升的機會。
我們讀的這所小學對教育的公平和均衡的考慮,及對孩子們的關注其實跟我們完全不同,內地強調精英教育,教育資源會傾向于挑選出來的精英。這里強調教育的公平,成績差的小朋友反而會得到更多關注,有更多的機會追上來,且老師不希望小朋友因為短暫的落后,而對學習喪失信心。
這樣的分班僅有2年級和3年級有,4年級又是常規班級,沒有中文數學英文班了。
字數限制,先聊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