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 拉曼譜圖 通常由一定數量的拉曼峰構成,每個拉曼峰代表了相應的拉曼散射光的波長位置和強度。每個譜峰對應于一種特定的分子鍵振動,其中既包括單一的化學鍵,例如C-C, C=C, N-O, C-H等,也包括由數個化學鍵組成的基團的振動,例如苯環的呼吸振動,多聚物長鏈的振動以及晶格振動等。 拉曼光譜能提供什么信息?
拉曼散射光譜明顯的特點 在眾多光譜技術中,拉曼光譜有其獨特的優勢: (1)拉曼光譜的頻移不受光源頻率的限制,光源頻率可根據樣品的不同特點而有 所選擇。 (2)檢測范圍廣,包括常見的無機物和有機物,能對生物大分子、天然與合成材 料(如碳納米管、光子晶體等)、礦石、活體動植物組織、水污染樣品、化學反應催 化劑等等實現檢測。
顯微拉曼光譜技術是將拉曼光譜分析技術與顯微分析技術結合起來的一種應用技術。 與其他傳統技術相比,更易于直接獲得大量有價值信息,共聚焦顯微拉曼光譜不僅具有常規拉曼光譜的特點,還有自己的獨特優勢。
激光拉曼 光譜的出現使靈敏度和分辨力大大提高,應用日 益廣泛。 1928年,印度物理學家C. Raman他們在用汞燈的單色光來照射CCl 液體時,在液體的散射光中觀測到了頻率低于入射光頻率的新譜線。 在喇曼等人宣布了他們的發現的幾個月后,蘇 聯物理學家蘭德斯別爾格等也獨立地報道了晶體中的這種效應 的存在。 光照射到物質上時會發生非彈性散射,散射光中除有與激發 光波長相同的彈性成分(瑞利散射)外,還有比激發光波長長 的和短的成分,后一現象統稱為拉曼(Raman)效應。 拉曼效應的發現 拉曼效應的發現 拉曼散射效應的進展 1928年,印度物理學家拉曼(C.V.Raman)首次發現曼散射效應,榮獲 193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8-1940年,拉曼光譜成為研究分子結構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