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來為你解答:
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不僅對軍隊的武器裝備作戰理論,編制體制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對軍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構成戰爭基本要素的人,武器裝備及人與武器的組合方式,都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高技術戰爭,實質上是高科技的較量與對抗。作為戰爭主體的人,誰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并把其科學有效地運用于戰場上,誰就可以獲得戰場上的主動與優勢。
一、正確認識高技術條件下人與武器的關系
人與武器的關系問題,是確立正確的高技術戰爭認識觀的首要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早就明確指出:“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因素的是人不是物”這一科學論證,正確揭示了人和武器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辯證 統一關系。在現代條件下,武器裝備的發展不僅沒有而且也不可能削弱人的決定作用,相反卻顯得更加重要,更加突出了,這是因為,人永遠是戰爭的主體,這也是我們建立正確的技術戰爭認識軍事人才的關鍵。 (一)高素質的人是高技術戰爭中決定性因素的關鍵要素。
在高技術廣泛運用于軍事領域的今天,高素質的人與低素質的人不是簡單的能力差,而是戰斗力的質量差,而以不同的二者形成的人的群體,軍隊,部隊或戰斗團體,在戰爭勝負的決定性作用上,具有本質的差別。因為高技術戰爭所涉及的技術與科學知識十分廣闊,人的體力與體能在戰爭中的作用大幅度下降,而人的智能作用居于絕對優勢的地位。在科學技術還十分發達的情況下人與武器的結合是件很容易的事,稍加訓練就會提高技能,可以形成和提高戰斗力。武器裝備也要靠人去掌握和使用。同樣的武器,在不同人的手中將發揮不同的效能。兩伊戰爭,伊拉克和伊郎 各自得到了蘇聯和美國的一些新式武器裝備,但由于雙方軍隊的素質不高,結果是用先進的武器打了一場落后的戰爭。智能化的武器需要智能化的士兵來掌握。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的全勝與伊拉克的慘敗,二者在科技素質上的懸殊差別是一個重要原因,而霍克導彈現象足以證明這一點。霍無導彈是美國雷錫恩公司1954年研制,60年代初裝備部隊的一種全天侯中低空的地對空導彈。經過近些年的高技術改造,在90年代初仍是比較先進的高技術兵器,它是美陸軍、海軍、陸戰隊標準的野戰防空的中程防空導彈,可以用來攔截飛機,巡航導彈和地對空導彈。海灣戰爭前夕,美軍賣給科威特140枚導彈及發射控制系統,當科威特陷落后,這140枚霍無導彈自然成為伊軍的戰利品,但由于霍克導彈采用了先進的制導方式,操作與發射過程十分復雜,由于伊軍缺乏技術人才,盡管在90年8月份占繳獲到手,但一直到1991年1月17日戰爭爆發,還沒有掌握操縱,控制與發射的本領。盡管戰場十分需要防空兵器,但由于缺乏高素質的人才,只能讓其在庫中睡大覺,造成了巨大的浪費。霍克導彈現象則進一步說明高素質的人在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相反,低素質的人盡管再多,但它的作用很小,有時甚至是沒有作用。 有的同志說戰爭就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其實不然,下面我給大家講一講第二個問題:
(二)人的數量優勢不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優勢,戰斗力不僅來自人質量,也來自人的結合體-武器的質量。 在武器裝備水平較低的時代,兵力兵器的數量是軍力大小強弱的主要標志數量優勢可以彌補質量上的劣勢,成為制約戰爭勝負決定性因素。“多兵之旅必勝”幾乎成為戰爭制勝的名言,而現代高技術的今天,是用數量無法彌補的。海灣戰爭中,占盡兵優勢的伊軍,由于軍力,經濟和政治組織力方面的質量差,不僅一次象樣的抵抗都沒有,簡直成為戰場上的聾子,瞎子和靶子,只是被動挨打,絲毫沒有還手的余地,因此人的決定性因素-不在數量優勢。高素質的人與武器結合,才能生長和提高戰斗力。 (三)人心向背在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作用更為突出。
毛澤東同志歷來把人心向背作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來看待,這也是他建立無產階級戰爭觀的基本出發點。在高技術戰爭的今天,人心向背,戰爭的正義性問題仍在戰爭勝負中起著重要作用。海灣戰爭更為深刻的說明這一點。(1)從戰爭的起源上,是由于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因而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對。特別是伊拉克置聯合國十項決議而不顧,一意孤行,形成了100多個國家參加反伊的聯盟和30多個國家組成多國部隊;(2)從戰爭力量的形成上,由于伊拉克的侵略行徑,在全世界空前孤立,幾乎全世界都反對伊拉克,伊拉克真正成了孤家寡人。而多國部隊似乎具有了戰爭的“正義性”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要人有人要錢有錢,再不像美軍侵略越南,奇襲利比亞那樣遭到世界及國內的反對與遣責,原因不正是伊拉克的人心向背問題嗎?就連生活中也是這樣,如一個需要積極向上的整體,某名同志不顧制度及要求,自行行事,犯了于集體“摸黑”的錯誤,必然招來全體的反對。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思想切不可有絲毫的動搖。
二、人的因素在現代高技術出現的幾種新的特點
(1)人的因素將更多地通過“物化”形式表現出來。
現代軍事科技的發展,使人的作用在更加廣闊的領域內和更高層次上得到充分發揮。如人借助“外腦”和其他先進的技術裝備,成倍地提高大腦的功能;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廣泛運用,把人的“智力”開發推向一個新領域;“機器人”參戰也由幻想變為現實等等。這些都足以說明,人的因素的作用,將更多“物化”形式表現出來。
(2)人的因素在“寂靜戰場的的對抗中更加突出”
以往的戰爭,眾人們習慣考慮雙方打起來之后如何戰勝對方。而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則要求把和平時期各個領域的廣泛較量,即在“寂靜戰場”上的較量,視為“熱戰場”較量砂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作為戰勝對方的新手段。當今世界,威懾理論的廣泛研究和運用。憑借高精尖技術兵器,力圖給對方構成一種威懾,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人的素質,觀念及軍事理論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
(3)人的因素將更多地在間接對抗中發揮作用。
新的技術兵器大量運用于戰場幾乎是強制性地改變著傳統作戰方法。打贏現代化戰爭不僅要靠直接操縱者,而且要靠保障者和組織者。人的因素將更多地表現為斗智斗謀。 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戰爭方式和作戰方法的改變,作戰理論的更新,歸根到底是人創造活動的結果。
就連技術發展的美國1986年《作戰綱要》指出:“戰爭是由人而不是由機器去進行并取勝的。一如既往,人的因素將在未來的戰役戰斗中起決定作用”。
三、現代軍事人才產生的途徑
1、在嚴格訓練中成才。軍事人才要經過系統嚴格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軍事知識的教育,更要經過直接或間接的軍事實踐的鍛煉。戰爭條件靠戰爭實踐學習戰爭,在和平時期則要靠訓練,靠苦練,鄧小平指出:“在沒有戰爭的條件下,要把軍隊的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提高軍隊的;軍事素質和部隊整體作戰能力,做到“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 2、努力提高科學文化知識。在新的歷史時期,我軍肩負著抵御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穩定和統一任務。現代戰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特點,需要更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毛澤東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軍事技術,努力探索未來高技術條件下克敵制勝的戰法。 3、堅持多形式多渠道自學成才道路。培養現代高素質軍事人才,除上述主要途徑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從實際出發,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辟軍事人才的新途徑,謀求21世紀戰略主動,在軍隊建設上,實現收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實現質量建軍,科技強軍的戰略思想。
你再整理一下,減少些字。
中國的軍事戰略和理論
"……堅決履行好捍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的神圣職責……"———胡錦濤概 述中國的軍事理論家制訂了一項實施理論推動下的改革框架,以建立一支能夠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軍隊.這一理念強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力量乘數的作用,從而使解放軍能夠在中國邊境以外更遠的距離上實施精確打擊的軍事行動.通過汲取外國戰爭,尤其是包括"持久自由行動"在內的,美國領導的戰役的教訓,蘇聯和俄羅斯的軍事理論,以及解放軍自己盡管很有限的作戰歷史經驗,中國的軍事計劃人員正在尋求改造整個中國軍隊.
這些改革的速度和規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解放軍仍未在現代戰爭方面經受檢驗.這種作戰經驗的匱乏使外界對解放軍在實現其軍事理論抱負方面進展的評估復雜化.中國的高級文職領導人當中的內部評估和決策的情況也是如此.他們基本上缺乏直接的軍事經驗,因而在發生危機時更可能會做出錯誤的估計.這種失算同樣會帶來災難,不論其所依據的是毫無作戰經驗的指揮官的建議,還是脫離現代戰場現實情況的"科學"作戰模型.
軍事戰略指針
中國并不發表與美國的《國家軍事戰略》相當的文件.因此,外部觀察家對領導層有關動武的思考或影響到解放軍兵力結構和理論的應急情況,都缺乏直接的洞察.對權威性的講話和文件的分析結果表明,中國依靠一系列總原則和稱為"軍事戰略指針"的指導來計劃和管理軍隊的發展和動用.
解放軍并沒有提供這些"指針"的內容供外界研究.學術研究表明,目前的"指針"很可能可以追溯到1993年."指針"反映出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和蘇聯解體對中國軍事戰略思維的影響,為10年來解放軍的很大一部分改造奠定了基礎.然而,一次次講話,權威評論和新的軍事訓練指導方法都表明,1993年的"指針"的一些內容最近可能經過了修改.這些修正看來反映出中國對其所處的安全環境和現代戰爭(即"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性質的看法,中國軍事現代化方面的進展和從中汲取的教訓,從"建設"用于信息時代的現代戰爭的軍隊向為了"打贏"這種戰爭而訓練的轉變,以及中國領導人的意識形態底色.
"指針"的作戰或"積極防御"成分看來保持完好.按照"積極防御"所主張的防御性軍事戰略,中國并不發動戰爭,或者進行侵略戰爭,而是僅僅為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戰.
然而,北京有關對其主權或領土攻擊的定義模糊不清.在中國現代戰爭的歷史所充斥的實例中,中國領導人都聲稱,軍事上的先發制人是戰略防御行動.例如,中國將其對朝鮮戰爭(1950年—1953年)的干預稱之為"抗美援朝戰爭".類似地,權威說法還把與印度之間的(1962年),與蘇聯(1969年)和與越南(1979年)的邊境沖突稱為"自衛反擊".這種邏輯表明,如果動武能夠維護或推進其核心利益,包括其領土要求(例如解決臺灣問題和尚未解決的邊界或海上的領土要求等),中國就可能會發動軍事上先發制人的打擊,也許是在遠離其邊境的地方.
中國正在制訂一項先發制人的戰略嗎
10年來,隨著解放軍從一支以步兵為主和力量投射能力有限的軍隊轉變成擁有遠程精確打擊資源的比較現代的軍隊,中國獲得了武器系統,采納了使之能夠在周邊地區發動先發制人的軍事攻擊(包括突然襲擊)的作戰理念.
·截止到2006年10月,解放軍第二炮兵的武庫中有大約900枚短程彈道導彈.由于獲取了蘇—30攻擊機和F—10戰斗機———兩者都裝備著各種精確制導武器———中國的進攻性空中力量得到了改進.解放軍還正在加強信息戰,電腦網絡作戰和電子戰能力.而這些能力都可以用于先發制人的攻擊.
·解放軍的作者們說,當遇到更加強大的敵人時,先發制人是必要和合乎邏輯的.中國的軍事理論材料強調,靜態的防御不足以在現代軍隊的高速和破壞力基礎上保衛領土.其結果是,解放軍的作戰理念尋求阻止敵軍集結和利用進攻性打擊來掌握主動權,從而使敵人不知所措.解放軍的理論家們認為,有效的防御包括在敵人領土上,趕在其能夠動用之前摧毀敵人的實力.
中國獲得了力量投射資源,包括遠距離的軍事通信系統,空中指揮,控制和通信用飛機,耐久力很強的潛艇,無人戰斗機(UCAVs),以及新的精確制導空對地導彈.這些都表明,解放軍正在形成采取先發制人軍事行動的更強實力.解放軍的訓練注重"出其不意的"遠程打擊訓練或針對敵人海軍艦只群的協調一致的空中/海軍打擊.這也可能顯示出,它打算趕在本地區爆發危機之前采取先發制人的軍事選擇.
根據解放軍的《戰役學》文件(2000年),一旦敵對行動開始,"'積極防御'的要旨就是主動殲滅敵人.……雖然從戰略上講,要以積極防御為指針,但'在軍事戰役中'重點要放在掌握主動和積極進攻上面.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積極防御的戰略目標".
除了開發殲滅敵軍的實力之外,解放軍還正在探索動用有限武力的選擇方案.中國的戰役理論把這種選擇定義為武力的"非戰爭"用途———政治脅迫的延伸,而不是全面的戰爭行為.1995年和1996年在臺灣海峽進行的兩棲演習和導彈發射就是武力的"非戰爭"用途的實例.然而,這一概念還包括空中和導彈打擊,暗殺和破壞等.這種文章突出顯示了中國做出錯誤估計的可能性,因為任何這種行動的打擊對象,即使不是范圍更加廣泛的國際社會,都會視之為戰爭行為.
有關戰爭的一項全面觀點20年來,中國的文職與軍事戰略家一直就現代戰爭的性質問題進行辯論.這些辯論汲取中國戰略傳統及其歷史經驗內部的來源,以提供對"軍事革命","非對稱戰爭"和"信息化戰爭"的看法.這種辯論突出表明了中國對戰爭的非動能手段的興趣,以及經濟,金融,信息,法律和心理工具在中國的戰爭計劃工作中的作用的增強.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文件《軍事戰略科學》(2000年)突出表明了中國軍方全面和多方面的戰爭觀點.文件說:"戰爭不僅是軍事斗爭,而且還是政治,經濟,外交和法律戰線上的全面競爭."
最近,中國的軍事戰略家對國際法越來越感興趣,把它當作在戰斗前對敵手產生威懾的一項工具.在臺海背景下,中國可能會利用一場信息戰,把第三方的干預描繪成按照國際法屬于非法.中國還試圖影響國際輿論,使之有利于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曲解,通過在學術意見和國家觀點中放棄長期公認的航行自由規范,而接受有關在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其上空,可能還有外層空間享有更大主權的解釋.
非對稱戰爭
確認和利用非對稱性是中國戰略和軍事思維的一個根本方面,尤其是作為一支較弱的軍隊打敗比較強大的軍隊的手段.自從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和"聯軍行動"以來,中國的軍事戰略家一直注重采取非對稱對策來利用技術上占優勢的對手的弱點.1999年《解放軍報》的一篇社論明確闡述了這一點:"占絕對優勢的強大敵人當然并非沒有較弱的一方可以利用的弱點.……我們的軍事準備的直接宗旨必須是找到利用強敵弱點的策略."中國對非對稱戰爭選擇的探索可以在其大量投資于彈道和巡航導彈系統方面看到.這些系統包括先進的反艦巡航導彈,水下作戰系統(包括潛艇和先進的水雷),太空對抗系統,電腦網絡作戰和特別行動部隊.
中國軍事戰略中保密性和詭計的作用
中國軍事戰略中對在沖突中掌握主動權和使敵手不知所措的注重,帶來了對在戰略,作戰和戰術層次上采用詭計的重視.中國的軍事理論材料把戰略詭計定義為"引誘對方形成錯覺……并在造成人力和物資方面的最小代價情況下,以一種有組織和有計劃的方式產生各種假象,從而使自己獲得戰略上的優勢地位."
除了信息戰和常規的掩護,隱蔽和詭計之外,解放軍還汲取中國的歷史經驗,并從戰略和詭計在中國的治國之道方面所起的一貫作用中汲取智慧.最近幾十年,解放軍內部重新掀起研究孫子,孫臏,吳起和商鞅等中國經典軍事人物及其著作的熱潮.這些著作全都包含有關運用詭計的戒律.
中國共產黨對保密性的嚴重依賴與軍事上的詭計共同作用,限制了國家安全決策,軍事實力和戰略意圖方面的透明度.然而,過度的信心可能是由于軍事領導人迷戀于戰略和詭計所帶來的捉摸不定的好處.此外,指揮官用來對付敵手的技能也可以用于掩蓋解放軍系統內部的壞消息的傳播.而這種傳播是中國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因此,保密性和詭計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它不僅給中國的敵手,而且給中國領導人造成迷惑
論文的查重都是非常嚴格的。
這和是哪個類型的論文沒有任何的關系。
論文查重是規范論文寫作的必然要求。
論文還是要更加強調原創性的。
可以修改查重。。。。。。。。。。。
是的。我們學校是知網
為保證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2013屆本科畢業設計(論文)需進行網上評閱查重,指導教師要重視畢業設計(論文)的評閱,嚴格把關,杜絕不合格的論文提交。 查看原帖
回復19# [s:121] 要不要這么嚇人 我同學都畢業了 查看原帖
回復19# [s:121] 要不要這么嚇人 我同學都畢業了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