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漢語言文學專業學年論文寫點什么比較容易啊?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題目目錄一、現代漢語部分二、寫作部分三、文學理論部分四、美學部分五、現代文學部分六、古代文學部分七、中國當代文學部分八、語言學概論部分九、外國文學部分十、民間文學部" />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題目目錄
一、現代漢語部分
二、寫作部分
三、文學理論部分
四、美學部分
五、現代文學部分
六、古代文學部分
七、中國當代文學部分
八、語言學概論部分
九、外國文學部分
十、民間文學部分
十一、古代漢語部分
十二、中學語文教育學部分一、現代漢語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語言運作特色的研究
2.諷刺語言中的文化底蘊
3.語法中的語義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語用與語法的關系
6.新興詞綴研究
7.祈非主謂句的修辭作用
8.論動詞重疊式的使用條件
9.論句群納入中學語文教學的實用意義
10.新興辭格研究
11.語言環境對句式選擇的制約作用
12.××方言(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部分)
13.××方言現象專題報告
14.代詞的語用研究
15.語言副詞的語用研究
16.助動詞的語用研究
17.時下新詞描寫
18.句型的語用研究
19.語氣詞的語用研究
20.言語行為在句子里的表現
二、寫作部分
1.論小說的敘述視角
2.論小說的誤樂性
3.心態小說的藝術魅力
4.論現代小說性情節結構類型
5.論小說的新典型觀
6.論小說語言的創新
7.論小說的寫作技巧
8.論廣告辭的審美特性
9.從報告文學的轟動效應探視讀者的審美要求
10.試論新時期女性散文的藝術特色
11.試論畢淑敏小說的創作特色
12.試論詩歌中意象的類型與特征
13.論魯迅小說對人物靈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試論當今散文的發展走向
15.論小說中的意識流手法
16.試論新時期散文創作的藝術特色
17.論新聞文體的審美特質
18.試論新聞寫作的真實性
19.論想象在文學創作中的功用
20.試談散文筆法的多元化趨勢
21.論新時期散文的藝術嬗變
22.任選當今一個散文作家的作品進行評論
23.任選當今一個小說作家的作品進行論述
24.論散文的“自敘體”色彩
25.論文學語言的審美特性
26.試論王蒙小說的藝術特色
27.試論王安憶小說的藝術特色
28.論文學人物性格的立體結構
29.意識流寫法的魅力
30.任選當今一個詩人的作品進行論述
31.文學創作情感論
32.論張潔小說的藝術三、文學理論部分
1.論藝術真實
2.論文藝欣賞中的心理距離
3.文藝欣賞中的共鳴與溝通
4.論藝術直覺
5.論藝術虛構
6.論典型
7.文學流派在藝術創作中的意義
8.簡論文學作品形式的獨立審美特征
9.新時期文學發展與典型內涵的新變化
10.新時期詩歌審美特點的新變化
11.論當代中國的大眾文化
12.論藝術創作的通感與錯位
13.論審美變形
14.論藝術想象在文學創作中的價值
15.論文藝作品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16.論本世紀中國文論的現代性主題
四、美學部分
1.儒家美學在中國古典美學發展史上的地位
2.莊子美學思想對中國藝術精神的影響
3.論樸素美
4.蔡儀美學思想述評
5.朱光潛在當代中國美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6.評李澤厚美學思想
7.中國意境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8.禪宗對中國美學發展的影響
9.試論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征
10.論藝術接受中的個體差異
11.人類審美態度的演進歷程
12.論悲劇審美的道德內涵
13.當代中國大學生審美情趣考察
14.論形式美的美育效應
15.美育與社會人文精神的轉化與重建
16.美育與社會的文明進步
17.審美與文化的關系
18.略論大眾審美文化的歷史與現狀
19.論宗白華美學思想
20.論審美現代性
21.廣告的審美特征論析
22.論詩歌語言五、現代文學部分
1.冰心小詩研究
2.郁達夫小說中的抒情特征
3.郁達夫小說中的自我形象
4.《女神》中的泛神論色彩
5.《故事新編》研究
6.“革命十戀愛”小說模式論
7.《孔乙己》的藝術技巧論
8.《祝福》與中國的祭祀文化
9.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
10.進化論與魯迅思想研究
11.吳蓀甫的悲劇特征
12.《腐蝕》的藝術特征
13.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點
14.徐志摩詩歌研究---以《再別康橋》為例
15.廢名小說主題與藝術風格
16.《家》中的兩種文化沖突
17.張愛玲小說的主題思想
18.《蝕》與《子夜》的比較分析
19.《四世同堂》的藝術特征
20.進化論與中國現代文學
21.廢名小說的藝術風格
22.“五.四”鄉土小說研究
23.周作人散文的藝術特點
24.林語堂的散文藝術
25.新感覺派小說藝術
26.“七月”詩派的現實主義特征
27.張天翼小說的諷刺藝術
28.錢鐘書《圍城》的語言藝術
29.老舍小說中的幽默風格
30.中國現代小說中的散文化問題
31.胡風的詩和詩論
32.路翎小說藝術研究
33.論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太陽”意象
34.茅盾小說中的“理性化”特征
35.戴望舒詩歌研究---以《雨巷》為例
36.瞿秋白雜文論
37.蕭紅小說的藝術特點
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題
39.曹禺劇作的“生命”主題
40.曹禺《雷雨》的結構藝術
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義
42.試論高覺新形象
43.《寒夜》中的曾樹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44.魯迅小說中的農民形象
45.蘇青小說研究
46.中國現代作家與中國傳統文學(擇一角度)
47.艾青詩歌的藝術特征
48.趙樹理小說民間化特征
49.論徐志摩的詩
50.論聞一多的詩
51.論錢鐘書《圍城》的主題思想
52.論穆旦的詩
53.曹禺與夏衍戲劇之比較
54.論沈從文的《邊城》
55.蕭軍小說研究
56.論田漢的戲劇
57.論張愛玲的小說風格
58.丁玲小說研究六、古代文學部分
1.《詩經》的審美學特色
2.論《詩經》中的征役詩
3.論《詩經》中的婚戀詩
4.論《詩經》中的史詩
5.論《詩經》中的農事詩(其他類型,自擬題目)
6.論中國古代神話的演變
7.中國古代神話與原始觀念
8.先秦諸子書寓言研究
9.先秦史傳寓言研究
10.先秦史書寓言研究(其他類型,自擬題目)
11.先秦文學與理性精神
12.《呂氏春秋》與雜家
13.《詩經》的比興與《楚辭》的象征
14.論《左傳》的戰爭描寫
15.論《左傳》的婦女形象
16.《戰國策》的藝術成就
17.《戰國策》名篇研究
18.老子的思想
19.《老子》的藝術特色
20.《莊子》的藝術特色
21.《莊子》寓言的藝術成就
22.孟子論辯散文的藝術風格
23.從《離騷》看屈原的自覺與不自覺
24.《史記》所描寫的游俠
25.《史記》所描寫的刺客
26.司馬遷的反暴政思想
27.《史記》所描寫的戰國四公子
28.《《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成就
29.從《氓》到《孔雀東南飛》──論中國古代敘事詩的發展
30.曹操與詩文革新
31.論曹操的詩歌創作特色
32.論曹操的散文創作
33.論曹丕在中國詩史上的地位
41.論曹丕的文學成就
42.曹植的生平與其詩歌創作的歷程
43.論三曹對建安文學的貢獻
44.論建安文學的美學傾向
45.阮籍詩歌的美學傾向
46.論陶淵明的田園詩
47.謝靈運與山水詩
48.陸機、潘岳詩文的比較研究
49.《世說新語》的語言技巧
50.《世說新語》的寫人技巧
51.《世說新語》與中國古代小說
52.論王維和李白的山水詩
53.論李白的自由精神
54.論李白的情感世界
55.杜甫詩歌的地域色彩
56.論杜甫詩歌的儒家精神
57.試論李白詩歌的浪漫特質
58.論王維的“詩中有畫”
59.唐代各類題材詩歌研究(任選一類)
60.唐代各體詩歌研究(任選一體)
61.唐代詩人研究(可選一人,也可選數人進行比較研究)
62.唐詩的精神風貌
63.唐代社會、政治、文化與唐詩創作之關系(可只論述唐詩創作與某一方面因素的關系)
64.對宋詩的研究可參照以上七個方面擬題
65.論李賀詩的怪誕
66.李賀詩與屈原賦
67.論李商隱詩的朦朧美
68.論白居易的新樂府
69.論白居易的感傷詩
70.唐代進士與文學的關系
71.杜牧的史論詩
72.論韓愈散文的“氣”
73.柳宗元山水游記的藝術成就
74.唐傳奇名篇研究(可任選一篇分析)
75.唐傳奇與佛教
76.唐傳奇與道教
77.唐傳奇題材類型研究(可任選一類題材研究)
78.唐傳奇作家研究(可任選一位作家作綜合研究)
79.唐傳奇的審美風格
80.唐傳奇與中國古代小說
81.唐傳奇與中國古代戲曲
82.唐傳奇的敘事特征
83.唐傳奇與中國史傳文學
84.唐傳奇的抒情特征
85.唐代小說的創作觀念
86.唐代小說專書研究
87.唐代小說的各類主題研究
88.唐代各體散文研究
90.唐代散文家研究
91.唐代散文的藝術特色
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
93.唐代社會、政治、文化與散文創作之關系
94.對宋文的研究可參照以上諸方向自行擬題
95.蘇洵散文研究
96.論蘇軾的“超然”
97.試論宋詞婉約派在美學上的意義
98.試論宋詞豪放派在美學上的意義
99.論皮日休、陸龜蒙的小品文
100.從文藝政策看唐詩的繁榮
101.論文人山水詩的寄托
102.論王安石的詠史詩
103.論杜牧的詠史詩
104.李清照的詞論及其實踐
105.李清照之人格與風格
106.蘇軾各體詞研究
107.蘇詞的風格
108.蘇軾的詞論特色與其詞創作的關系
109.對辛詞的研究可參照以上諸方面自行擬題
110.蘇、辛詞與豪放詞派之關系
111.論詠物詩
112.論晚唐小品文的藝術追求
113.溫庭筠、韋莊詞之比較.
114.論節奏──古典敘事散文的抒情化調節機制
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個系列分析)
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婦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類人物,可只取其一)
117.《三言》思想傾向研究
118.《三言》創作技巧研究
119.《三言》與中國古代小說之關系
120.《三言》與中國古代社會生活
121.《三言》與馮夢龍的文學創作活動
122.《二拍》研究(參照《三言》研究諸方面自行擬題)
123.明代散曲與民歌
124.牡丹亭的人文主義色彩
125.《郁離子》研究
126.高啟詩文的藝術特征
127.吳偉業的敘事詩藝術
128.《花間集》風格論
129.《花間集》題材論
130.《花間集》與唐宋詞史
131.論賈寶玉(或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
132.論《紅樓夢》的語言藝術
133.《水滸傳》人物論(任選其一)
134.《水滸傳》風格論
135.《水滸傳》接受史
136.《水滸傳》與中國文化精神
137.《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研究(任選其一)
138.《三國演義》的戰爭描寫
139.《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精神
140.《西游記》孫悟空、唐僧形象分析
141.論《儒林外史》中的知識分子形象
142.論《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143.論《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形象七、中國當代文學部分
1.試論王蒙新時期小說創作的新探索
2.試論諶容小說創作中的女性形象
3.試論蔣子龍筆下的改革者形象
4.試論張賢亮小說創作中的美學特征
5.《茶館》簡論
6.試比較許秀云與胡玉音的藝術形象
7.金庸小說主題論
8.試論梁曉聲知青題材小說創作的特色
9.試論高曉聲農村題材小說創作的新貢獻
10.論莫言《紅高梁》系列小說的特征
11.論鄧友梅《那五》的藝術典型
12.試論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在軍事題材小說創作上的新突破
13.試論《人生》中高加林與劉巧珍的愛情悲劇
14.陳忠實《白鹿原》研究(自擬題目)
15.蘇童小說研究---以《米》為例
16.余華小說藝術探討
17.試論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8.試論五十年代的“創業者”梁生寶與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異同
19.試論王安憶的小說創作
20.《廢都》研究(以《廢都》為論述對象,自擬題目,如人物、結構、語言等)
21.試論賈平凹的長篇小說《浮躁》
22.試論劉心武長篇小說《鐘鼓樓》或《四牌樓》的思想藝術特色
23.試論王安憶《長恨歌》
24.試論茹志鵑小說創作獨具的審美特征
25.阿來小說《塵埃落定》研究
26.試論池莉小說創作的獨特風格
27.張平《抉擇》的意義
28.試論“先鋒派”小說的創新與不足
29.試論“新寫實主義”小說的思想傾向與藝術特色
30.試論郭沫若歷史劇中的女性形象
31.試論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的崛起、特征及其發展趨勢
32.試論賈平凹文學創作的特色
33.試論余秋雨的散文創作
34.試論徐遲對報告文學的新貢獻
35.論“朦朧詩”的源起、成就與不足
36.論舒婷詩歌創作的思想意蘊與美學特色
八、語言學概論部分
1.試論語言符號與其他人工符號的異同
2.從社會功能看語言的本質
3.漢語詞義的演變
4.××話中常見的語流音變
5.××話一般詞匯的消長
6.談句型變換與語言表達
7.試論詞義的模糊性
8.漢字與拼音文字比較研究
9.淺談語音演變的規律性
10.××方言與普通話語音的對應關系
11.試論社會方言與言語社團的關系九、外國文學部分
1.評莎士比亞喜劇中的女性形象
2.評莎士比亞悲劇的藝術特色
3.評莫里哀的喜劇藝術
4.評雨果《悲慘世界》的人道主義思想傾向
5.評拜倫詩歌的藝術風格
6.評普希金的抒情詩
7.評巴爾扎克《人間喜劇》中的“金錢”主題
8.評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藝術)
9.評左拉創作的自然主義傾向
10.評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說(可選擇其中一部)
11.評托爾斯泰的“心靈辯證法”描寫藝術
12.評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悲劇
13.評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創作中的“復調”藝術
14.評契訶夫短篇小說藝術
15.評《靜靜頓河》的藝術成就
16.從《雙城記》來看狄更斯的人道主義精神
17.評《簡愛》的愛情主題
18.評《呼嘯山莊》的藝術特色
19.評哈代《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的悲劇
20.評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
21.論卡夫卡小說的思想藝術特征
十、民間文學部分
1.當代中小學生新編順口溜論
2.當代社會順口溜論
3.當代笑話論
4.論民間文學的實用性
5.論民間文學的流傳變異性
6.論民間文學的傳統性
7.論民間文學的集體性
8.論民間文學與表演性的關系
9.論民間文學的歷史價值
10.民間文學與風俗習慣的關系
11.論民間文學的多功能性
12.論民間文學在生產勞動中的實用價值
13.民間文學總結勞動經驗論
14.論民間文學的教育功能
15.論民間文學的娛樂功能
16.民間文學的藝術欣賞價值
17.論洪水神話
18.論神話的藝術特征
19.論神話的影響
20.論×地民間傳說的主要內容
21.論×地的人物傳說
22.論×地的能工巧匠傳說
23.論×地的英雄傳說
24.論×地的歷史傳說
25.論×地的地方傳說
26.論×地的風俗傳說
27.論×地長工與地主的故事
28.論×地的勞動故事
29.論×地的家庭故事
30.論×地的愛情故事
31.論×地生活故事的類型問題
32.論×地的嘲諷笑話
33.論×地的幽默笑話
34.論民間笑話的藝術成就
35.論民間笑話的美學意義
36.論傳統民間童話的內容
37.論傳統民間童話的分類
38論×地的精靈童話(故事)
40.論×地的人物童話(故事)
41.論×地的童話的藝術特色
42.論×地的民謠
43.論×地的民歌
44.論×地的山歌
45.論×地的民間小調
46.論×族民歌
47.論×地的勞動歌
48.論×地的農民苦歌
49.論×地的長工歌謠
50.論×地的工人苦歌
51.論×地的婦女苦歌
52.論×地的諷刺歌謠
53.論×地的情歌
54.論×地的儀式歌
55.論×地的兒歌、童謠
56.論民間歌謠的藝術特點
57.論×地的政治諺語
58.論×地的勞動諺語
59.論×地的諺語的藝術特點
60.論謎語的歷史
61.論×地的謎語內容
62.論×地的謎語分類
63.論地的謎語藝術特征
64.論×地歇后語分類
65.論×地民間長詩的藝術特色
66.論×地相聲
67.論×地快書、快板十一、古代漢語部分
1.論漢字的性質
2.論漢字發展演變的規律
3.許慎六書說論評
4.古漢語的后置定語問題
5.原始漢字的認定及其構形特點
6.“‘何所’十動詞”的內部結構層次
7.現代漢字構形特點
8.現代漢字的表記功能
9.論現代漢字中的變體字
10.論現代漢字中的形聲字
11.論現代漢字中的會意字
12.論現代漢字中的象形字
13.漢字編碼研究及方案設計
14.漢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15.漢字考釋方法述評
16.漢字析形方法研討
17.漢字教學方法研究
18.詞的多義性和詞素的多義性
19.詞義演變的深層意義基礎
20.音義聯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據性
21.漢字起源研究述評
22.半坡刻符的性質及其與文字的關系
23.古漢字指事字的表義功能
24.形聲字起源試論
25.甲骨文形聲字研究
26.《說文》省聲研究
27.漢字形體演變的基本規律
28.論漢字形體演變的繁簡分合
29.漢字前途討論述評
30.訓詁學與中學語文教學
31.論中學教材文言文的注釋
32.論漢字的音義聯系
33.江永“女書”源流研究
34.江永“女書”的形體結構研究
35.主謂間“之”字探源
36.指代性“見”字詞性再研究
37.主謂間“而”字的形成和發展
十二、中學語文教育學部分
1.語文教學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其關系研究
2.論語文教學目標的規范表述
3.語文教學目標對語文教學效率的影響
4.論語文教學目標體系的建構
5.論文學教學內容與學生人文素養的關系
6.語文課程標準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
7.語文新教材的使用情況調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種版本均可)
8.論語文知識與技能的關系
9.論思維訓練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
10.語文教學模式與語文教學個性關系
11.論語文教學中××模式(或方法)的運用
12.作文批改的多種方式及效果
13.論作文測評的效度與信度
14.論閱讀題型的設計
15.語文素質的構成及培養思考
16.語文課堂評價的價值與策略
17.論語文教師的文學修養(或科學意識)
18.中學語文加大文言文內容的價值探討
19.論說話(或聽話、閱讀、寫作等)能力的培養
20.論語文教學中減負與提質的關系
21.文學教學模式及方法研究
22.語文教師科研意識和行為研究
23.探究性學習與語文教學
24.語文知識結構和教學結構的關系中國古代文學類
1)李白詩中的仙、俠精神。2)論辛詞的英雄情節
3)論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特色4)論辛棄疾的“以文為詞”5)論韓愈的“以文為詩”。
6“清空騷雅”、“幽韻冷香”的白石詞。
7)關于白居易〈新樂府的評價8)關漢卿雜劇中的女性形象
9)韓愈散文的藝術風格10)元散曲的藝術風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創作12)<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13)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14)〈水滸傳的藝術成就
15)論杜牧的七言絕句16)論歸有光的散文
17)論李商隱的無題詩18)〈牡丹亭〉的藝術成就
19)西蜀詞與南唐詞之比較20)〈西游記〉的奇幼美與詼諧性
21)歐陽修詞的藝術風格22)〈金瓶梅〉人物論
23)歐陽修散文的情韻美24)“三言”“二拍中經商題材的時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詩歌26)論納蘭性德詞
27)蘇軾詞的主導風格28)〈桃花扇〉人物論
29)秦觀詞的婉約風格30)〈聊齋志異〉的藝術特色
31)〈紅樓夢〉的悲劇精神32)論易安體
33)論陸游詩歌的愛國主題34)〈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現代漢語語氣詞研究述評
[摘 要] 語氣詞作為現代漢語中表達語氣的“最重要的手段”[1]265,對它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涉及面
卻很廣,各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對它的來源、內部分類、句法分布以及語氣意義和語用功能等方
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成果,為今后進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礎、開拓了局面。
[關鍵詞] 語氣詞; 研究; 成果
現代漢語中語氣詞雖然是一個封閉的詞類,數
量不多,但它的意義之空靈,表情達意之豐富,位置
之靈活,功能之復雜,在虛詞中是極其少見的。也許
是因為這個原因,現代漢語中語氣詞的專門研究起
步相對較晚,早期只在現代漢語語法論著和教材中
有所涉及,到了八十年代以后,隨著語法研究的深
入,虛詞研究漸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有關語氣詞的
研究日益增多,出了不少有價值的成果。
一、語氣詞的來源
漢語中語氣詞的存在由來已久,據孫錫信考證,
可追溯到西周時期,和其他詞類一樣,語氣詞也經
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和演變過程[2]6。因此,現代漢
語中語氣詞的來源問題就成了一個非常復雜、值得
探討的課題。孫錫信在《近代漢語語氣詞》一書中
運用了因聲探源,虛實對比以及形態分析等方法,論
證了現代漢語主要語氣詞(包括單音節語氣詞和雙
音節語氣詞)的來源,這本著作在語氣詞的歷時研
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正如張斌為該書所作
的序中所說“填補了漢語史研究的一個空白”[3]。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者通過不同的方法論證
了個別語氣詞的來源,如江藍生詳細論述了疑問語
氣詞“呢”的來源,他將現代漢語中的“呢”分為表示
疑問語氣的“呢1”和不表示疑問語氣的“呢2”,結合
諸多文獻,調查了“呢1”、“呢2”用字相分、相混以及
相合的變化情況[4]17-26;鐘兆華則通過對韻文用韻
的考察,對“嗎”、“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進行了探
討[5]1-8。
只有理清了現代漢語語氣詞的歷史來源及意義
的演變過程,共時研究才能有理有據,進一步深入。
二、語氣詞的分類
不同的學者出自不同的需要,依據不同的標準,
從不同的角度對語氣詞內部進行了分類。
(一)以語氣詞語氣意義和功能為依據
最早的《馬氏文通》根據語氣詞的語氣意義將
語氣詞分為傳疑語氣詞和傳信語氣詞。“助字所傳
之語氣有二:曰信,曰疑。故助字有傳信者,有傳疑
者”[6]323。
朱德熙在《語法講義》中根據語氣詞的功能以
及連用時在句子中出現的順序將語氣詞分為三組:
第一組表示時態:了、呢1、來著;第二組表示疑問或
祈使:呢2、嗎1、吧1、吧2;第三組表示說話人的態度或
情感:啊、嘔、欸、嚜、呢3[7]208。
高名凱在《漢語語法論》中依據句型以及語氣
詞在句中的位置,將語氣詞分為句終詢問詞、(嗎、
么)、疑惑句中的傳疑句終詞(罷、吧)、句終命令詞
(罷、吧、呀、啊、哇、休)、句終感嘆詞(啊、呵、呀、哩、
呢、哇、哪、嚇、啦、咧)、句中感嘆詞(呀、呢、罷、啊、
末(么、嗎))[8]447-549。
丁聲樹在《現代漢語語法講話》中以語氣為綱,
把重要的語氣詞分為五組。疑問:嗎、呢、啊;祈使、
禁止:吧、了、啊;測度、商量:吧;陳述:的、了、呢、罷
了、么、啊;停頓:吧、么、呢、啊[9]209-217。
胡明揚認為“語氣助詞和嘆詞都表示語氣,因
此可以統稱為語氣詞;但根據句法功能的不同和重
音的有無習慣上分為兩類,一類稱為‘語氣助詞’。
一類稱為‘嘆詞’”[10]347,并根據語氣意義,將語氣助
詞分為表情語氣助詞:啊1;表意語氣助詞:啊2、欸、
嗎、呢、嘔;表態語氣助詞:吧、嚜[10]416-419。
(二)以語音形式為依據
孫錫信根據語氣詞的主要元音將語氣詞分為a
系、o系、ou系、e系共四系。a系:啊、呀、哪、啦、吧、
嗎、哇;o系:哦、喲、nio、啰、波、么、喔;ou系:ou、呦、
nou、嘍、啵、呣、wou;e系:呃、ie、呢、了、唄、嚜、
喂[2]266-267。張彥以語音形式為依據,將語氣詞分為
輔音語氣詞和元音語氣詞,再以音節數目為依據,將
輔音語氣詞分為單音節語氣詞和雙音節語氣詞[11]。
張誼生總結了現代漢語語氣詞的四種分類情
況:1.從構成的音節看,分為單音節和雙音節;2.從
所起的作用看,分為典型語氣詞和一般語氣詞;3.從
語音的變化看,分為基本語氣詞和派生語氣詞;4.從
在句中所處的位置看,分為句末語氣詞和句中語氣
詞[1]279。
對語氣詞進行不同角度的科學的內部分類,可
以明確語氣詞內部成員之間的關系、有利于進一步
有效地從語義、語用上對其進行研究。
三、語氣詞在句子中的分布
在探討語氣詞語氣意義的過程中,已有學者認
識到語氣詞在句中分布的靈活性,這也是造成語氣
詞語氣意義復雜難解的因素之一。因此,分析語氣
詞在句中的分布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一)語氣詞在句中的位置
《馬氏文通》最早提出語氣詞時,就提出語氣詞
是位于句末的。后來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語
氣詞不僅可以出現在句末,還可以出現在句中。
李興亞討論了語氣詞“啊、呢、吧”用在句中表
示停頓時的具體位置,其中“啊”有八個位置,分別
是主語后、呼語后、列舉事物或行為時,用于并列的
詞語或分句后、狀語后、插入語后、重復的動詞后、假
設復句(前偏后正)的偏句后、選擇復句的前一分句
后;“呢”有四個位置,分別位于主語后、狀語后、選
擇復句的前一分句后、假設復句(前偏后正)的偏句
后;“吧”有兩個位置,假設復句(前偏后正)的偏句
后和用于舉例性質的插入語后[12]112-115。
張誼生認為能夠出現在句中的語氣詞只有
“啊、呢、吧、么、嘛、哪、啦”等幾個,指出語氣詞可以
在句中出現的位置相當豐富多樣,既可以出現在不
同的句子成分之間,也可以出現在不同的句法成分
之間,還可以出現在同一個句法成分之內[1]。
孫汝建在運用分布分析法分析語氣詞的語氣意
義時,詳細分析了語氣詞在句子中的位置情況,指出
在單句中,語氣詞可以出現在句末、句中和句首,其
中只有“么、呢、吧、啊、嘛、嗎、哪、的+啊→da、啦”
可以在句中出現,具體位置是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
中;雙賓語之間;雙重定語之間;并列成分之后;句子
的特殊成分(全句的修飾語、提示成分、獨立成分)
之后;在復句中,語氣詞出現的位置有四種:始發分
句句末、終結分句句末、并列復句的幾個分句句末、
復句句首[13]85-89。
張彥從句法結構的角度總結歸納了漢語語氣詞
分布于句中的各種情況,認為語氣詞在單句中可以
出現在句子成分中間:主語后、狀語后、述語后、述語
與狀態補語之間、非直接定語之間;還可以出現在句
子成分內部:舉例式的各并列項之后、用于重疊式內
部,有“A呀A呀”等。除此之外,還可以位于個別
復句的前一分句后以及獨立語后,這一點與李興亞
的觀點是一致的[11]。
(二)語氣詞的層次地位
朱德熙指出出現在主謂結構后頭的語氣詞,多
半是附加在謂語上頭的,例如:“你去吧”的構造不
是“你去/吧”,而是“你/去吧”。有的時候語氣詞是
附加在謂語內部一個成分上頭的,例如“你覺得(誰
去/合適呢?)”。只有在某些類型的句子里,語氣詞
才是加在整個主謂結構上頭的,例如“誰去
呢?”[7]207。
朱德熙這樣分析就提出來一個問題:語氣詞究
竟是屬于句子平面的還是詞組平面的東西?現在語
法學界普遍認為語氣詞是屬于句子平面的。黃國營
在《句末語氣詞的層次問題》一文中將句法、語義
語用結合起來,提出了“行事語用成分刪略”和“言
語句型動態心理轉換”的觀點,以實際句例具體討
論了句末語氣詞在句法結構和語用結構上的層次問
題。指出句末語氣詞既可能屬于全句,也有可能只
屬于賓語小句,還可能是這兩種情況的融合,并認為
語氣詞在句中可能進入的層次空間與不同的語氣詞
的不同性質有關,與主句句型有關,與賓語小句有
關[14]1-9。
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的意見,張久在《關于語氣
詞問題的思考》一文中就提出語氣詞應該是作為詞
組平面上東西來處理,他的認識基礎是:任何句子的
最終實現都有賴于句調的附著,沒有句調,不能成其
為句子,在句調沒有附著在句子上之前,一切句法手
段都應視作是在詞組平面上操作的東西。“語氣詞
應該首先是先于詞結合,將它的語氣信息與詞組結
合,然后再受整個句調的影響。”為了證明自己的觀
點,他還提出了“亞句”的概念[15]77-79。
四、語氣詞的語氣意義
語氣詞的意義非常空靈,在使用時又多依賴于
語用因素,顯得飄忽不定,不容易確定和把握,而且
“有的語氣詞可以表達多種語氣,……有的語氣可
以用多個語氣詞表達,內部有細微的區別。”[16]33因
此造成了幾乎對每一個語氣詞語氣意義的確定各家
學者的意見都不一致。關于語氣詞語氣意義的描
寫、研究、分析也成了各家學者研究語氣詞時最為感
興趣的一個重點,各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
的方法來尋求和驗證語氣詞的語氣意義。
《馬氏文通》首次提出語氣詞的語氣意義有兩
種,傳疑和傳信。“助字所傳語氣有二:曰信,曰
疑。”[6]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各家學者的研究
都是圍繞著“疑信”二字展開的。
胡明揚專門論述了如何分析語氣詞語氣意義的
方法,他認為“只能在語氣助詞的使用過程中,也就
是在語氣助詞和某個具體句子結合的實例中去考察
語氣助詞的語氣意義”,但他同時指出“隨文釋義固
然好,但很容易把句子中某些語句或某些結構或句
終語調的語氣意義誤加在語氣助詞身上”,為此他
提出五種辦法:
1.去掉語氣助詞,看看有沒有假設的那種語氣
意義。
2.保留語氣助詞,去掉或改動某些有可能表達
某種語氣意義的語句或結構,語調不變,看看全句的
語氣意義是否發生變化。
3.保留語氣助詞,只變動句終語調,看看全句的
語氣意義是不是發生變化。以上三種可以說是消極
的辦法,是為了排除干擾因素。
4.在同樣的句子,使用同樣的語調的前提下加
用不同的語氣助詞,這是直接考察語氣助詞語氣意
義的一種可行的積極的辦法,通過比較去正面考察
語氣助詞的語氣意義。
5.分析整個語氣系統,從系統性方面去考察每
個語氣助詞的語氣意義,這是一種參校方法,可以用
來校正結論。
胡明揚設想出現代漢語語氣詞的語氣意義有這
么幾種:肯定、不肯定、強調、當然、疑問、感嘆。并提
出“現代漢語中沒有專門的表示祈使語氣的語氣助
詞”[10]4-7。
儲誠志認為句子的語氣是“由句中的語調、詞
語、語法格式、語氣詞和語境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
形成的,因此,在研究語氣詞語氣意義的時候,不能
把一個語氣詞所在句子的語氣簡單地看作該語氣詞
所能表達的語氣意義。比較妥善的解決辦法是在分
析語氣詞語氣意義的時候尋求語法形式上的控制和
驗證手段。”并提出了“最小差異對比法”和“最大共
性歸納法”[17]39-51。
孫汝建則認為如果把語氣和口氣分開,語氣詞
并不表達語氣,只表示口氣。對于如何分析語氣詞
的口氣意義他提出了三種方法:
1.義素分析法,他認為語氣詞都有其基本的語
氣義素,這種基本的語氣義素是對語氣詞本身在各
種語用環境中語氣意義的概括;
2.分布分析法,根據語氣詞在句子中出現的位
置來分析語氣詞的口氣意義;
3.替換分析法,通過替換和刪除語氣詞可以區
分句末語氣詞口氣意義的細微差別[13]。
在現代漢語中,一個句子表達語氣的手段有很
多,語氣詞只是其中的一種,它經常是和語調、其他
語詞、句法結構以及語境共同作用來形成一個句子
的語氣,在如此錯綜復雜的關系中剝離出一個語氣
詞在句子中的語氣意義,成了一道擺在語法學者面
前的難題,大家已經認識到了“隨文釋義”這種傳統
方法的局限性,并且很多學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分析
方法,這些都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
五、語氣詞的語用功能研究
語氣詞的語用研究相對于其他方面來說比較
晚,但很快就成為語氣詞研究的另一個重點。因為
語法學者們發現語氣詞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是受語用
因素制約的。從語用的角度對語氣詞進行分析研究
將更有利于從微觀上對語氣詞展開細致入微的考察
分析。田泉早在1988年分析了“嗎”和“呢”的語用
功能,發現“嗎”用在問句末表示疑問語氣,“呢”是
強調、突出它前面的信息重點或疑問點,進而有夸大
某種語氣的作用。因此作者提出以“嗎”“呢”對立
為基本條件驗證句子語氣的框架依據不足[18]93-95。
儲誠志在分析語氣詞的語氣意義時就指出“就
語氣詞而言,語用層面的分析和研究也許更為重
要”,他以“啊”為例,認為在話語篇章之中,一個句
子能不能帶“啊”的主要原因,取決于“啊”緩和語氣
的功能是否與說話人當時的心理狀態和話語的語氣
要求相和諧[17]。
方梅將句中語氣詞放在篇章中,結合一個話串
中信息結構、話題結構、輕重音模式的分析,辨析了
句中語氣詞的主位標志作用和語氣意義的強弱,對
句中語氣詞的功能得出了較為系統的認識。方梅認
為,句中語氣詞所標示的成分有時既不是主語也不
是話題,甚至不是直接句法成分,句中語氣詞實際上
是劃分句子次要信息和重要信息的標志[19]129-138。
很多學者針對單個語氣詞的語用功能進行了深
入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比較突出的有邵敬敏
(1989)、金立鑫(1996)、熊仲儒(1999)、謝白羽
(2001)、范開泰和張小峰(2003)等人對“呢”的研
究,還有李訥、安珊笛和張伯江(1998)、陳穎
(2001)、徐晶凝(2003)、郭婷婷(2005)、吳碧宇
(2006)、張小峰(2007)、等人也對個別語氣詞的功
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討。
六、個體語氣詞的研究
除了對語氣詞的整體進行研究之外,很多語法
學者還對具體的某個語氣詞進入了深入細致的考
察、描寫和分析,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呢”
的研究上,自從胡明揚于1981年提出在疑問句中,
“‘疑問’是由語調決定的,和‘呢’無關”這一觀點
以來[10],語法學者們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對“呢”
在疑問句中的性質、語義特征、語用功能,各家學者
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意見始終難以達成一致。
在這方面影響較大的有陸儉明發表的《關于現
代漢語里的疑問語氣詞》一文,他通過對疑問句和
非疑問句,從這種疑問句和那種疑問句之間的最小
對比來確定出現在疑問句末尾的語氣詞是否真負載
疑問信息,這種方法著重比較了“W+呢+?”、“W
+?”、“W+嗎+?”這三種非是非問句的格式,驗
證出“呢”是一個負載非是非疑問信息的疑問語氣
詞[20]253-267。與陸儉明先生持相同看法的人有康亮
芳[21]周士宏和周莉[22]、葉蓉[23]等。
持相反觀點的學者們則認為“呢”不是一個疑
問語氣詞,邵敬敏針對陸儉明先生提出的三種問句
格式,考察比較了大量語言材料,采用排除法,最后
得出結論,認為“呢”不是一個疑問語氣詞,他認為
“呢”只是非是非問句的一種形式標志,有無標志不
影響疑問句的性質;當“呢”出現在“W+?”這種
非是非問句簡略式末尾時,其功能是將這種疑問句
同不帶“嗎”的是非問句從形式上予以區別,它同樣
對句子的疑問性質不起決定作用,也不負載疑問信
息[24]。文煉[25]金立鑫[26]、馬道山[27]等學者也支持
這種意見。
從《馬氏文通》提出“助詞”一說到今天,縱觀這
幾十年來現代漢語語氣詞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績,我
們認為今后的研究應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即“三
個確定,三個結合”。確定語氣詞的來源;確定“呢”
在疑問句的性質、確定雙音節語氣詞的具體數目;將
句法、語義與語用相結合、將歷時與共時相結合、將
傳統的分析方法與新的語法理論相結合。
【參考文獻】
[1]張誼生.現代漢語虛詞[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孫錫信.近代漢語語氣詞[M].語文出版社,1999.
[3]張斌.近代漢語語氣詞·序[C]//
[4]江藍生.疑問語氣詞“呢”的來源[J].語文研究,1986
(2).
[5]鐘兆華.論疑問語氣詞“嗎”的形成和發展[J].語文研
究,1997(1).
[6]馬建忠.馬氏文通[M].商務印書館,1983.
[7]朱德熙.語法講義[M].商務印書館,1982.
[8]高名凱.漢語語法論[M].商務印書館,1986.
[9]丁聲樹.現代漢語語法講話[M].商務印書館,1961.
[10]胡明揚.北京話的語氣助詞和嘆詞(上)[J].中國語文,
1981(5).
[11]張彥.現代漢語語氣詞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2003.
[12]李興亞.語氣詞“啊,呢,吧”在句中的位置[J].河南大
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2).
[13]孫汝建.語氣詞口氣意義的分析方法[J].南通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06(5).
[14]黃國營.句末語氣詞的層次問題[J].語言研究,1994
(1).
[15]張久.關于語氣詞問題的思考[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4(7).
[16]黃伯榮.現代漢語·增訂四版(第四版)[M].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7.
[17]儲誠志.語氣詞語氣意義的分析問題[J].語言教學與
研究,1994(4).
[18]田泉.問句中“嗎”、“呢”功能的差別芻議[J].松遼學
刊,1988(2).
[19]方梅.北京話句中語氣詞的功能研究[J].中國語文,
1994(2).
[20]陸儉明.現代漢語虛詞散論[C].語文出版社,1999.
[21]康亮芳.從現代漢語疑問句的構成情況看疑問句句末
語氣詞“呢”[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
(4).
[22]周士宏,周莉.“呢2”的功能、用法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
的應對策略[J].世界漢語教學,2006(2).
[23]葉蓉.“呢”探微[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1992(2).
[24]邵敬敏.語氣詞“呢”在疑問句中的作用[J].中國語文,
1989(3).
[25]文煉.從“嗎”和“呢”的用法談到問句的疑問點[J].思
維與智慧,1982(4).
[26]金立鑫.關于疑問句中的“呢”[J].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6(4).
[27]馬道山.語氣詞“呢”在疑問句中是疑問算子嗎?[J].
中國外語,2006(1).
百度搜索潤筆文化第1個網站就是
我畢業論文在那寫的不錯價錢合理希望能幫到你
漢~
你最好具體一點,不然也幫不了你。
其實,漢語言文學的……怎樣的論文都不難。
當然,還是要具體下來。
aaaaa...........................................................................................................
1.畢業論文的寫作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開放教育試點"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的實踐教學環節之一,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施專業教學計劃,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步驟,旨在系統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考查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培養學生的專業研究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
2.畢業論文是反映學術成果,傳遞學術信息的工具,應當具備學術文體的一般特征.調查報告,工作總結及文學作品等各類不具有學術性的文章不能作為畢業論文提交.
3.畢業論文應由學生本人獨立完成,必須杜絕一切抄襲,剽竊行為,指導老師不得代替學生寫作論文.學生在專科學習階段所作畢業論文不得直接或變相用作本科學習階段的畢業論文.
4.畢業論文的選題應以學生所學專業課的內容為限,不應脫離漢語言文學專業范圍.撰寫畢業論文既是一項科研活動,也是一種梳理,總結學習成果,加深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的學習過程.因此指導教師應積極鼓勵和幫助學生選題創新,盡量不要把已解決的常識性問題作為選題.
首先我們在選擇論文選題時就要選擇自己較為熟悉的領域,結合自己大學四年所學習的知識,選擇自己學得較好的領域。這樣在寫論文時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如果我們對自己所選的領域都不熟悉。在答辯時面對老師的問題,很可能就不能有條理地給出答案。而且在答辯時,老師問的都是很專業的問題,而且有些老師還會特意找出你論文當中出現的錯誤,如果你不能準確給出答案。自然答辯就不能成功。
另外,在答辯時不要不懂裝懂,面對老師的問題隨口亂答。因為論文雖然是你寫的,但是老師肯定比你更專業。不要在老師面前吹噓,不然如果老師反問你一些很專業的問題,這時候再啞口無言,就太尷尬了。面對老師提出的意見一定要虛心接受。不要趁此機會與老師抬杠頂嘴。如果與老師發生了很嚴重的矛盾,那么答辯肯定是不能通過的。每年畢業論文答辯時,總有一些學生與老師爭吵起來。大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論文寫得太差,被老師說了幾句。有些同學就不服氣了,最開始是與老師爭論,慢慢的就變成強詞奪理,開始與老師大吵。最后答辯以失敗收場。還要去給老師賠禮道歉。
答辯是要上講臺陳述的,一般來說在答辯現場都有陳述時間限制。因此我們要對時間有一個嚴格的把控,如果超時被老師提醒,容易打斷我們的思維,也會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最好在正式答辯之前,自己找一個教室多練習幾遍,一是能鍛煉自己的臨場發揮能力,對答辯內容能夠更熟悉的掌握,二是能夠對時間有一個明確的把控。可以拉上自己的同學一起,這樣可以相互指正自己有哪些不足之處,可以不斷改進。有時候自己很難發現自己有哪些地步不足。多練習幾次后,在答辯時才能夠做到張弛有度,不然,很可能才對論文陳述到一半時間就到了,會讓自己面臨很尷尬的情況。這時候也許一緊張就什么事情都忘了。
雖然導師們的學術水平要遠遠高于我們,但是我們也不要太過緊張。保持良好的心態,一般來說老師也不會太為難我們。只要我們知識掌握好,在答辯之前準備充分,答辯時就能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清楚的回答。最后希望同學們論文答辯都能夠順利通過。因為這畢竟關乎著我們能否順利畢業,萬萬不能大意,答辯之前一定要進行充足的準備。有些同學因為在實習,實習工作忙,就忽略了論文。寫論文的時候也是請人代寫,如果是抱著這樣敷衍的態度去答辯。肯定是不能順利通過的。(答辯技巧來源:學術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