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學術不端,看我們怎么去定義了。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其實簡單來說,學術不端就是剽竊抄襲別人的作品,占位己有;亦或者同一篇文章,先前發表了中文,隨手翻譯成英文,又想去發SCI等 首先是學術造假,包括兩方面。
這類錯誤本來可以避免,是不應該發生的,但是犯錯者并無惡意,是無心造成的,屬于“誠實的失誤”。 犯錯者應該為其失誤受到批評、承擔責任,但是是屬于工作態度問題,并沒有違背學術道德。 還有一類是學術不端行為。 這類錯誤本來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讓它發生了,存在主觀惡意,違背了學術道德,應該受到輿論譴責和行政處罰,乃至被追究法律責任。
針對學術不端問題,課題組的建議之一是,在對腐敗問題保持高壓態勢的背景下,學術界對于自身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也要敢于“亮劍”,以“零容忍”態度查處各類學術不端問題。 反腐敗研究專家也建議,治理學術不端現象,應在相關國家法律中寫入關于學術不端問題的條文,明確學術不端行為的認定標準和懲處辦法。